难复辉煌的“联合军演”
每到世界大赛前,中国队都习惯将队伍封闭起来进行大规模的集训,内容包括分析主要对手、提高实战能力、查找技术漏洞、应对突发状况、增加体能储备、调节身心状态,甚至包括颠倒时差,模拟现场,进行高强高压对抗等等。在此期间,我们的竞争对手也没闲着,他们也会组织集训积极备战。可与我们不同的是,他们并不强调“封闭”,而是经常有几个国家或协会聚到一起进行“联合军演”。
2006年不来梅世乒赛前夕,在德国杜塞尔多夫甲级乒乓球比赛馆就曾举行过一次联合集训,参训队伍包括德国、瑞典、丹麦、荷兰和日本,时间分为两个阶段:3月13-16日和4月3-6日。虽然加起来才一共8天,但训练内容却十分丰富,上下午的技战术训练加上补课基本会超过6个小时,之后还有一个小时的身体素质训练。不管是当时已经37岁的德国老将罗斯科夫,还是16岁的日本新星水谷隼,都在集训中找到了不错的竞技状态。更可贵的是,天各一方的运动员只有在这种环境里才能进行较长时间的接触,就算训练场地里会同时响起英语、德语、日语等几国语言,也丝毫不会影响大家的交流和沟通。午饭时间,大家可以在餐厅里高谈阔论,聊聊足球欧冠比赛这样的共同话题。几天下来,各支队伍均有所收获,集训结束前,队员们还一起为当地的球迷和媒体奉献了一场高水平的表演赛,赢得了满堂喝彩。
在世界乒坛,没有任何一支国家队能够拥有像中国队那样“数量多、打法全”的高水平训练对手,也很难建立一支像中国队那样完备的后勤保障团队,所以对他们而言,“联合军演”的方式不失为一种在短时间内提高训练质量、了解竞争对手的有效途径。然而,如今的多国大集训已经不如往日热闹。上世纪90年代,包括瓦尔德内尔、佩尔森、萨姆索诺夫、普里莫拉茨等一批乒坛名将都会选择到德国参加集训,但现在愈发追求个性的年轻一代,似乎并不太愿意再过这样的“集体生活”了。
他们拿过中国队的分
斯韦思林杯和考比伦杯,铭刻了中国乒乓球队最辉煌的历史。自1953年第20届罗马尼亚世乒赛到2001年大阪世乒赛,中国乒乓球队共参加了27次世乒赛中的25次(29、30届因文革弃赛)。征战团体赛的过程中,男队17次打入决赛,13次夺冠,其中三负瑞典一负匈牙利,夺冠率为52%,决赛胜率达到76.5%;女队18次打入决赛,14次夺冠,其中两负日本一负韩国一负朝韩联队,夺冠率为56%,决赛胜率达到77.8%。在一届世乒赛争夺七座冠军奖杯的时代,这些都是其他协会难以企及的纪录。
自2004年至今,中国队在单飞的团体赛中依旧高歌猛进,没有任何一个对手能够轻易地从中国队身上夺走一场甚至一盘比赛的胜利,久而久之,我们对那些少有的失利反倒记得更加清楚。回顾失败并不是因为我们总揪着丢分队员们不放,而是觉得应该向那些敢于挑战和击败中国队员的对手们表示敬意。
最令人难以释怀的失败,当属2010年的莫斯科女团决赛。因为中国女队丢掉了考比伦杯,吃到了十年来中国乒乓球队在世乒赛中的唯一一场团体败仗。这几乎是一场没有任何前兆的失利,让中国队惨遭败绩的,是由老帅周树森带领的新加坡女队,她们在女团决赛中以3比1战胜了中国队,其中冯天薇独得两分,王越古拿到一分。用周树森的话说,这场胜利“真的是蒙的”!因为冯天薇第一场对丁宁每局开局都落后,大分又0比2落后;而王越古对刘诗雯也不是上风球,她只能靠经验。然而新加坡最终刷新了历史,化“不可能为可能”,成为世乒赛决赛中第四个让中国女队走下神坛的伟大对手。赛后,路透社记者写下了这样的述评:“新加坡女队的胜利,为中国队统治的世乒赛注入了活力和乐趣,这也使得国际乒联期望乒乓球成为全球性运动的规划有了最为现实性的意义。”
- 我的微信
- 这是我的微信扫一扫
-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我的微信公众号扫一扫
-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