挣扎
对于我来说,生下来,活下去,就叫生活。
我们和蜗居、蚁族的奋斗中的主人翁一样,拼命地工作和挣钱,只为可以在这个不属于自己的城市中生存、立足下来。光鲜的大城市背后,机会的确多,但竞争也难以想象。早上为了挤上一辆公共汽车,不得不提前两个小时起床,如果运气不好遇上堵车,一样会迟到,实际上经常会遇到运气不好而堵车。到了中午就餐的时候,故意推迟一会下班,跑到巷尾的一个5元一份快餐店狼吞虎咽,以免和主管或部门领导去AA十几元一份的小炒。周末偶尔去吃一次20来元的肯德基套餐是为了改善生活。
随着工作经验的提升,工资才慢慢的涨起来一些,可远远赶不上通货膨胀。等有了一定积累的时候,发现房子更加买不起了。
没有房子可以租,工作还算稳定,收入也在逐渐增加。但是,结婚有小孩了,没有房子就没有本地户口,没有本地户口就进不了好点的学校,要进好点的学校,就要缴纳高额的赞助费。更厉害的一招是:缴纳赞助费的多少由自己来填,填多了肉痛,填少了孩子还是上不了。公立的进不去,私立的价格又实在太贵。
这个时候你才会发现,你用身体去打拼的,用心去热爱的广州其实距离你很远。
因为远,所以更要想方设法和广州拉近距离。为此,我买了一本白话900句,周末去打打羽毛球,看看电影或话剧,还可以到周边吃吃农家菜或海鲜,偶尔看看长隆大马戏或去澳门转一圈。大城市的便利无处不在,密集的地铁,穿梭的无轨电车,遍地的广州美食,免费的博物馆,高端的音乐剧……这是家乡无法比拟的。做藏獒还是土狗,丰俭由人。我似乎又融入到了广州。
辗转反侧,考虑再三,就像老男孩一样,当初的理想早已忘记了,只剩下现实生活、工作中的琐事和曾经印象中有过的奋斗碎片。每天上班穿梭的新港西路,当年坑坑洼洼千疮百孔无法再让人忍受的时候,在亚运前夕,一条沥青大马路让它重生,一跃而成海珠区的主干道之一。
变化
随着近10年来全国大跃进式的城市化进程,我所在的四五线小城市也驶入了快车道。印象中的家乡,或者记忆中的家乡就是一个院子,一口井,几棵树。这里有妈妈煮的锅巴粥,爸爸亲手做的小板凳,亲朋一起回忆儿时的调皮事。虽然少了大城市的丰富多彩,但多了一份内心的宁静与安逸。毕业离开家乡前,我们的城市就3条主干道,两条平行,一条垂直,从城东到城西,或是从城南到城北,坐上出租车,十几块就可以带你“一日游”。
现在的家乡小城市也是高楼林立了,道路拓宽,两边的老树砍掉了,市政府也搬到了新城区,以前人们嗤之以鼻的郊区地带,现在有了国字号的楼盘、五星级的大酒店,家乐福大润发来了,肯德基必胜客有了,永和大王屈臣氏都有好几家连锁,茶楼遍地都是,周边大型商超的规模、布局和品牌让我恍如还在广州。当然,这里也有逃不掉的雾霾,上下班的堵车,一桌很简单的聚餐也要五六百,和广州相比并不便宜。一双耐克鞋子700多,还不打折,手机电脑办公用品等等,因选择少,比广州的还贵。所有的小城市都在拷贝着大城市的发展轨迹,以至于蒙上你的眼睛把你空投到任何一个城市的繁华地段,可能都是类似的。
11年的时光,看着广州一片片城中村的拆迁,如今在家乡也找到了当初的脚本。或许,这又是我另一个历练中的10年?所有之前没有把握住的机会,都可以在这如出一辙的复制过程中重新抓住?家乡的变迁让我无所适从却又感到惊喜。
- 我的微信
- 这是我的微信扫一扫
-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我的微信公众号扫一扫
-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