瞬间击球
前面说的是“脚”这个细节,下面说说“手”这个细节(实际就是用手“击球”)。说到“击球”,大家必须树立这么一个观念:要保证你的出球速度最大、力量最“顶”,不是靠你的动作“最大”来完成的,而是击球“瞬间”传递到球体上的“力量”和“摩擦”最大!
动作不宜过大
咋一看可能有些朋友觉得有些矛盾:要想击球力量、速度最大,动作应该大呀?这就是我上面说的大家必须树立的观念了:球拍接触球的时间实际只是“瞬间”,你的动作再大,实际上真正传递到球体上的力量是否“最大”呢?原先我也一直在犯这个错误,击球前把架势摆得足足的(好像只有这样才显得自己“专业”),但是发现实际效果并不理想:首先出球效果或说给对方造成的威胁并不像自己想象中那么强,其次还造成自己动作还原“不及时”。
轻松引拍,“加速”挥拍
既然动作不宜过大,那么引拍动作其实是个很放松的动作,这个时候千万别用死力、蛮力。而迎球挥拍的过程是一个“加速”的过程,从而保证“击球瞬间”的力量和速度是最大的。
充分发挥手腕、手指的作用
为了保证触球瞬间的“鞭打效应”,除了前面说的“挥拍轨迹是个加速过程”之外,还应保证触球瞬间球拍突然停止,就像时速180码的汽车突然踩刹车一样,这个时候的“力量传递”是最大的。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然对手腕和手指提出更高的要求,我专门请教过专业运动员,重视“手指”的作用这一道理是完全相同的:正手击球时是拇指发力,食指辅助;反手推挡时是食指发力,拇指辅助。
“攻球”要有“砸”的感觉,“拉球”要有“抖手腕”的动作
攻球,你得使出浑身吃奶的力气往对方台面“砸”,得有恨不能一拍下去立马把球“砸”破的感觉和气势,这倒不是说你的动作大就能做到这一点,而是“击球瞬间”要保证你全身的力量最大限度地传递到球体上。 “拉球”,不都说“打磨结合”或是“先打后磨”嘛,“打”的目的是什么?实际上就是为了“吃”住球,但是如果你只是“吃”住球然后“打”出去,就缺少了“旋转”的威力,而且弧线不好,容错性差,自然失误也多。所以,要想拉出高质量的弧圈球,就必须要“摩”!怎么“摩”,实际上就是在“击球瞬间”要“抖”手腕,充分利用“手腕”来传递力量从而制造“强有力”的摩擦。
(完)
- 我的微信
- 这是我的微信扫一扫
-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我的微信公众号扫一扫
-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