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塑料球挡不住地来了,根据试打效果看,旋转、速度都有一定程度的减弱,这样,力量的地位就会明显升高、加大。而要发出更大的力,除了技术动作合理以外,离开撞击这个核心元素免谈。
3、有一点需要和大家商榷:再现代的技术也是脱胎于前一代,甚至前二、三代的技术而来,没有无本之木那一说。所以除了细节上的改动、调整,动作的具体要求与时俱进,只要乒乓球还存在,只要那个球台的距离还存在,撞击就永远也死不了!
4、撞击比摩擦更能在早期训练中帮助习球者建立手感、建立发力机制,这是无可否认的事实,我认为至少在近期,仍然如此。
5、反手技术的突变,使得原有的指导思想受到了冲击。至少在职业选手圈子内,反手进攻技术已经成为得分的重要手段,成为组织进攻的发动点,是一个运动员综合实力的体现。当然,这是在职业选手层面的现状。作为业余爱好者,我们可以借鉴的是,在建立较好的手感后,加强弧圈球的旋转成为必须。而现代理论对拉弧圈球时是有高要求的:先击实,后擦转,具体地说就是:上台
→拉转→弧线低→拉死,拧拉更是要求:球到对方台上后要下沉、下坠,跳得越低越好!
6、所以,有个说法请大家体会一下,那就是:每一板拉弧圈,力量都要串至板头,否则动作不能算是完整的。做到这一点,业余选手确有难度。但只要交换重心解决的好,动作放松合理,达到一定程度的追求是可以做到的。简单地说,就是不管什么技术,
尤其是进攻技术,发力必得起自下盘。就是我们常说的,动作出了毛病,一定要从下往上找原因。这是我们教学时几乎可以说是“定律”的东西。有的说法你一定听过,就是把力自脚(或腰,髋,交换重心等等等等)传导到上身,然后由收前臂来体现,庄则栋老师的大臂前臂手腕手指说你一定也听说过。举例说:拉半出台下旋,动作最后的最后,是要由食指带动板头向上加力来体现的,但反手近台反撕则是拇指内侧+手腕手背把力串至板头,用力方向是板头向下来体现的。这有个最重要的前提:就是身体里力的传导尽量同时同向地传至板头,这才算是尽善尽美了。只能是“尽量”,所以艺无止境,大家努力吧。
遗憾的是缺直板横打的篇幅,只好以后再说了。抱歉!
北京 甲午清明前
(完)
- 我的微信
- 这是我的微信扫一扫
-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我的微信公众号扫一扫
-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