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双喜黄金时代之1986
一把把青菜,慰藉了上海乒乓人的乡情
在陈德风把红双喜从手工制作变成机械化生产,把乒乓球5%的合格率提高到将近30%,产量从每年几万只增加到几千万只的这段时间里,祖籍广东潮阳的黄勇武一直在上海的小学、中学里当三好学生,业余喜欢读书和绘画,如果不是中学还没毕业就赶上文革,他现在也许是一名大学教授或者画家。1968年10月,17岁的黄勇武进上海体育器材三厂当了工人,还算幸运,5年之后进了上海轻工业专科学校读书。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乒乓球销路直线下降,中国乒乓球厂1969年被迫转产。直到1971年的“乒乓外交”成功,中国乒乓球器材出口增加,上海华联乒乓球厂(1966年改为国营的上海乒乓球厂)的日子才好过一点。
从1976年开始,黄勇武经常往北京跑,专科毕业后他到了体育器材三厂上级单位——上海文教用品公司的技术科,经常要拿新产品让国家队试用,听取意见。当时文教公司下面的那些厂长对“小黄”很不满意:你怎么总是在领导面前讲我们的坏话啊。其实正是那段时间,黄勇武深刻体会到乒乓球专业运动员对器材要求的“苛刻”,2.537克的乒乓球,江嘉良连0.001克的差别都能感觉出来!所以1986年他到上海乒乓球厂当副厂长以后,痛下决心提高器材质量,满足国手的要求,配得上国球的荣誉。
黄勇武经常跑北京的那十年,徐寅生、李富荣、张燮林、梁友能等七八个上海乒坛宿将都在北京工作,北方的冬天只有土豆大白菜,所以每次坐火车送新产品的时候,黄武勇武必带几个纸箱子,里面装着上海的青菜、小葱、冬笋。文教公司没有这笔费用,货源基本上都是由陈德凤提供。“那时候老厂长也没有钱啊,国有企业,没有发票是不能出账的,他就把废报纸卖掉,用来买蔬菜。我下了火车先到徐主任家,借辆自行车,是当时最好的牌子“上海永久”。北京的冬天特别冷,天寒地冻的,我骑着车一家一家送,北风都吹到骨子里去了。我还记得有一次徐主任往上海打电话,让我去北京时帮他带几根油条。”20多年过去了,想起大家当年“小黄小黄”地叫他,黄勇武觉得那段日子还是很开心的。一把把青菜,慰藉了上海乒乓人的乡情,也慢慢堆积出黄勇武与中国乒乓界亲人一般的感情。
- 我的微信
- 这是我的微信扫一扫
-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我的微信公众号扫一扫
-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