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接发球后的衔接
随着无遮挡发球规则的实行,发球的质量有所下降,接发球的威胁加大,因而以往发球方单靠正手上手的难度增大,要想打出有威胁的发抢来,就必须正手和反手两面都能上手,甚至都能得分。如此一来,迫使现在的发抢方对发球的落点控制得更为严密,对全台的保护面也明显加大,最终反过来给接发球方提出了新的课题。
对此,蔡振华总教练提出了一个新观点——接发球的“一体化”。也就是接发球以及下一板的衔接要融为一体,才算是一套完整的接发球技术组合,接发球本身和下一板的衔接无论哪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不能称之为好的接发球,这就需要在练习中着重强化接发球的落点变化和防守转攻意识。在防守时,要求队员要有主动变线、大胆变线的意识,连续相持过程中不断地寻找对方空档,力争转变为相持,形成防守反击,这样才能形成一个完善的体系。
四、该出手时就出手
判断准确了,变化增加了,对方还是能够抢先上手?如此情形看起来令人无所适从,其实是触及到了更深层的问题——果断。第14届亚运会男团决赛中,在决胜局领先时,孔令辉接发球连续两次变线到柳承敏的正手位直接得分,孔令辉之所以敢如此,正是因为柳承敏表现得不够冷静,关键时刻拼命想侧身用正手的意图暴露无遗,如果这时孔令辉求稳,把球接到柳承敏的反手位任由其侧身,那情况很可能就会大不一样了。这一事例说明,比赛中谁能敏锐地抓住对方心理,果断变化,他就更容易赢得主动。这就是接发球时果断与否的体现,也就是乒乓球里的“算”。又如03巴黎世乒赛男单半决赛,孔令辉vs施拉格这场球,第七局落后的孔令辉在追回两个赛点后,以13比12领先拿到发球权,处于有利局面,由于他侧身位上手的欲望太强,没有保护好正手位,被施拉格果断地挑了正手直线,这种关键时刻施拉格的挑打无疑具有相当的风险,只要手腕动作稍有变形就会导致失误,但施拉格不仅动作没有变形,而且挑得非常坚决,令孔令辉被挑打时基本没什么反应。
以上两个事例充分反应了一个事实,即越是到关键时刻,发球方的上手意识就越强,对侧身正手抢攻的使用率会相应加大,这是因为关键时刻正手抢攻很可能一板得分。因此,日常练习中就需注重接发球的果断,要把握好稳中有凶、凶中有稳的关系。当然,果断不是蛮干,真正的果断是智慧的果断,更是实力的果断,需要选手平时加强对进攻性接发球的练习,掌握更多的接发球方法,这样到关键时刻才不会“虚”,才能做到出奇制胜。
- 我的微信
- 这是我的微信扫一扫
-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我的微信公众号扫一扫
-
2014年3月24日 下午12:00 1F
说的好